正在阅读:闫书贵:在土地中感悟“种树育人”的哲学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广元资讯 / 本地头条 / 正文

资讯.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闫书贵:在土地中感悟“种树育人”的哲学

原创 0839.cn2020/09/12 20:16:2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 469 阅读 0 评论 3 点赞
本期,让我们倾听
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闫书贵的故事
“我们搞职业教育,既要‘牵’着社会经济发展,又要‘挂’着学生终身成长,这‘两条线’,缺一不可,又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在跟青年教师交流的时候,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闫书贵总是爱分享这样的认知,这是他从教30年里,从土地里一点一滴“刨”出来的教育“哲学”。
作为苍溪县职中的农艺专业教师,闫书贵的教育经历似乎也分成“两条线”。
一条是“种树”。1990年,大学毕业的闫书贵选择成为一名教师,他回到自己的母校苍溪职中,发现学校十余亩农场因缺乏管理,几近荒废。他一头扎进田野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钻研技术、培养人才。
图片
闫书贵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研究
从苍溪雪梨到红心猕猴桃,如今,特色农业已经发展成为苍溪县的重要支柱产业,背后离不开闫书贵的辛勤耕耘。
另一条是“育人”。闫书贵以10亩农场作为教学改革的基地和原点,把实践课程引入专业教学,引导学生热爱农业、服务乡村,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留得下、用得上、干得好”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办学有方向,教育教学有质量,学生就业有出路,苍溪职中因此成为四川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30年来,闫书贵的“两条线”交织、碰撞,他对职业教育的感情愈发浓烈,对县域中职教育发展的认知也愈加深刻。“要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锻炼他们实现梦想的能力,更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脚踏泥土,仰望星空’。”
一场发生在果园中的职教课程改革
闫书贵是带着感情走上三尺讲台的。
30年前,他以优异的成绩和超强的动手能力从绵阳农业专科学校农艺专业毕业,不少地方的的农业局、农技部门都向他抛出“橄榄枝”。
从小在大巴山农村长大的闫书贵知道农民的不易,传统种植靠天吃饭,投入高,回报低,抗风险能力弱,一年忙到头,仅能实现温饱,遇到极端气候、自然灾害还要“拉饥荒”。“农业要发展,关键靠一批有知识、眼界宽、懂技术的专业人才。”
最终,闫书贵回到自己的母校苍溪职中,希望同过职业教育推广和普及现代农业技术。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却并不容易。
农学教育虽是苍溪职中的“拳头专业”之一,但长期以来师资严重缺乏,闫书贵去的时候只有三个专业教师。在完全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中,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黑板上种地,黑板上养猪”成了常态。
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常常跟不上文化课,学习兴趣渐渐丧失,升学反而成为难题。
闫书贵对于县域中职教育的探索,就是从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中开始的。到学校后,他发现学校有一块十多亩的果园,种植了不少柑橘和葡萄,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园子里的葡萄,种下6年都没有结过果子。”
在教学之余,闫书贵主动向学校申请管理果园。在大学时代,闫书贵就参加了学校的果树栽培兴趣小组,除了专业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学校农场里,这让闫书贵练就了一身扎实的专业本领。经过闫书贵科学改造和精心管理,苍溪职中农场第二年就喜获丰收,产出的柑橘卖了320多元钱,在学校里引发了一阵“轰动”。
“能不能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闫书贵心中暗自琢磨,农学专业学生不能脱离土地,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要动手、必须要实践,“这条路再难都要走”。
于是,一场职教课程改革在果园中悄然展开。
遵循“手脑并重,知行合一”的教育规律
对苍溪职中农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没有假期的概念,只要专业课题没有做完,一年四季都在学校的实践基地里“埋头苦干”。
这样的校园生活“节奏”,源于闫书贵对农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为了让学生了解农业、充分认知农业,继而树立服务农业、发展农业的理想,闫书贵通过学生兴趣小组、劳动课等形式,把实践教学引入农学课程当中。
图片
实践课堂上的闫书贵
育苗、栽培、嫁接、授粉……在闫书贵手把手的指导下,学生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熟悉又陌生”的田地,第一次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农业实践当中。
看到学生对于下农田、干农活兴趣浓厚,闫书贵甚至和学生组成了“课题组”,搞起了科研。
脆甜柚是苍溪本土传统种植的水果品种,也是不少山区农户的增加收入的农产品。可脆甜柚在成熟期裂果率非常高,一直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给农户造成的很大损失。闫书贵便和学生们就成立“脆甜柚裂果的实验性研究”,向困扰果农的一线问题展开攻关。
闫书贵至今还记得,学生们积极性高涨,因为不少学生家里就种脆甜柚。从观察裂果现象开始,到分析气候、土壤、品种、管理等影响因素,学生们仔细记录、一丝不苟,最终发现是品种造成的先天缺陷。
有没有防治办法呢?在闫书贵的的帮助下,学生们通过选出该品种中不易裂果的厚皮品种,通过人工授粉、嫁接等技术改变性状,又通过在坐果期给果树增加磷钾肥施用量,在反复的试验下,最终解决了裂果难题。最后,师生合作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县里的科技进步奖。
“学生在实践课中找到了成就感,学习热情也被激发起来”。1993年,广元地区中职考入本科院校的13名学生中,闫书贵所带的班级就占了11名。
在闫书贵的努力和推动下,遵循和坚持“手脑并重,知行合一”的教育规律,渐渐成为苍溪职中的普遍共识。现在,学校的学生实践基地已经由当年的小果园,发展到600余亩,除了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大批优秀毕业生,还为当地培训有文化、懂技术的“现代化、专业化农民”。
据统计,目前苍溪县半数以上的种养殖大户、农技人员都是苍溪职中的毕业生。一所中职学校,让苍溪“雪梨之乡”、“红心猕猴桃之乡”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职教发展为地方,地方发展兴职教
闫书贵也曾遭遇过时代发展带来的痛苦和迷茫。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民打工潮的兴起,苍溪成为一个劳务输出大县,老百姓对于职业教育,特别是农学教育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有人认为外出务工比当农民更有前途,更有人认为当农民还用的着读书吗?”
1998年,曾经红火一时的苍溪职中农学专业只剩5个学生。“每每站在讲台上,就有一种和学生面面相觑的尴尬,不仅学生吧不相信这个专业,连学校不少教职工也没有底气。”
“还有5个学生,还办什么专业?合并到其他专业算了!”苍溪职高农学专业的存废问题在校园里引发激烈讨论。
事实上,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看,上世纪90年代末,正是四川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浪淘沙”期。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方兴未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专、技校生源数量和质量大幅下降,毕业生质量也顺势而跌,出现了就业难、招生难的的恶性循环。据相关资料显示,不只苍溪职中,当时整个四川60%以上的中职学校出现了招生困难的情况。
闫书贵受邀参加了学校关于农村专业撤销与否的意见征询会,他在会上表达了两点意见:一是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时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业现代化发展还有很大不足,未来空间还很大;二是作为农业大县,农业在苍溪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中还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的结论是,不管从国情或县情来看,农学教育不仅不该削弱,还应该加强,使之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最终,苍溪职中决定在专业结构调整中保留农学专业,并达成共识,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也要全力开齐、开好课程。对于教学量因学生减少而减少的教师,全部送入四川农大等高校进修“充电”。
在闫书贵看来,这段时间对于农学专业来说,进入了“内涵发展期”,是“储备力量,以待时机”的调整期。在不断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他对于5个学生更是倾其所能、倾囊相授。他常常告诉学生,“越是低潮的时候,越是能冷静的看问题”,人都要吃饭,吃水果蔬菜,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你能说农学没有前途?”
三年后,当年不被看好的5个农学专业学生,在全体教师的精心培养下,两个考取了四川农业大学、三个考取了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后来都成为相关行业的带头人。
“职教发展为地方”在闫书贵看来,对于一所中职学校来说,立足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办专业,既是“立足点”,更是“生命线”。
图片
闫书贵给果农开展技术培训
如今,苍溪县农业已经形成红心猕猴桃、畜牧水产、中药材三大“百亿产业”,苍溪职中的农学专业也发展成为以现代农艺技术、农村电气技术等专业为核心的专业集群,着力县域内的现代农业技术普及和推广和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我们既服务产业发展,更将引领产业发展。”闫书贵说,学校已经和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农户形成的一个“共同体”,找到了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文/图 | 鲁磊
编辑:鲁磊 | 责编:向颖 | 审核:刘磊


已有0人点赞

新媒体关注码.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